Six Miniatur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World Premiere)
CHANG, Chun-yien
做為一份首演文件,為創作歷程留下一些足跡,我想比樂曲的解析更為重要。之所以要做這樣的宣示,實在是因為即便到了廿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的環境對於首演的意義(無論是對於文化創生的意義或是對於有如友人一般親切的意義)仍然十分陌生,此種陌生的程度怪異到彷彿對於女人懷孕生產抱以驚訝與不解一般。期待有一天這樣平凡的對話也終於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本次聖文挑戰全場無伴奏,邀請我也寫作一組無伴奏曲目,我仍然十分興奮地接下這個委託。因為不論古今,任何作曲家都有其獨特的語言與表達,與優秀的演奏家建立長期合作的默契,不但為原本就令創作者忐忑不安的作品首演場合減少了許多溝通的焦慮,也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使作品能以更健康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
以「複合形式」的概念為例,由於千變萬化,每次首演我都必須花一些篇幅來闡述本次注入作品的相關想法,但至少演出者已經具備了多次合作的基礎,使我節省許多溝通的力氣。
「複合形式」有一個有趣的特質,它常兼容相互矛盾的觀念,使它們並存與樂曲當中,並且運用藝術的手法來調和它們。然而每次的創作歷程本身,也常經歷這樣的衝突,一些突如奇來的靈感、甚至意外,將原本極為理性的設計加以解構。
以本次的寫作為例,原本的複合式設計是按著組曲的六個樂章: Prelude、Allemande、Courante、Sarabande、Intermezzo [Minuet, Gavotte, etc.]、Gigue,向無伴奏的傳統致意,同時每個樂章又像是一首由組曲的縮影,類似下圖一般:
i.
Prelude:
|
Prelude
|
Allemande
|
Courante
|
Sarabande
|
Intermezzo
|
Gigue
|
ii.
Allemande:
|
Prelude
|
Allemande
|
Courante
|
Sarabande
|
Intermezzo
|
Gigue
|
etc…
原本在形式上就有很多矛盾要解決,例如如何在一個稱為 “Allemande” 的樂章中,又同時包含了其它節奏、姿態皆大異其趣的片斷?因此在構思之後,我便傾向放棄舞曲的標題,並把它視為一種靈感的來源、意念走向的引導,並非嚴格遵循的建築結構。
藝術家的生活往往充斥著許多悲喜。當這些人選擇走上一條路,將藝術所能給予人類的獨特體驗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滿足,並試圖用一生的力量將這樣的體驗所能帶來的昇華與喜悅帶給人們,且偷偷地期盼著自己的努力也能稍稍參與推動文化的時代巨輪;同時,還要忙於應付那些幾乎完全不了解藝術價值、並帶著世俗的眼光加以品頭論足的的「麻瓜」們(Muggle音譯,語出自《哈利波特》),甚至更辛苦的部份,是為了捍衛自身的藝術理念、對抗光鮮亮麗而虛假醜惡的偽藝術、偽專業而付出的龐大代價……
意外的部份是這樣的。在這段創作的期間,經歷了許多光怪陸離的事,其中還包含學生遭到機械車位壓傷,緊急送醫急救,兵荒馬亂的程度著實讓我無法靜下心來做一些複雜的技術操作,因此由樂曲形式的角度也就似乎註定要容忍一種理性建構、洪水沖毀的景象,悲傷與混亂的情緒、夾雜著一些曾與學生們用來嬉笑的音樂片斷,偶然會飄進樂曲當中。
也因此,最初向無伴奏致意的「縮圖」樂曲設計,或許在境遇的引導之下,至終也就成了一幅幅藝術家遭遇的「縮影」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