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畢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在古希臘 有一個整日沉緬於工作的雕刻家畢馬龍
有一天 他挑選了一巨大而漂亮的象牙
花了很多時間 雕刻成一個美少女的雕像
因為少女的美貌 使得畢馬龍對她產生愛意
視她為女友 為她穿上華麗的衣服
戴上耀眼的首飾 甚至取了一個名字
意為沉睡的愛 每日凝視 愛意漸深
乃殷切期盼她是真人 能成為終身伴侶

某日適逢愛美女神節日 他進廟虔誠祈禱
希望美夢成真 女神受其感動 有意促成
藉著法力 當畢馬龍返家擁吻少女雕像時
竟發現她臉上流下淚水 有如琥珀般閃閃發亮
並睜開眼睛 回吻畢馬龍 (摘自某企管書籍)

這段充滿奇魅的古代故事 到了現代
反倒成為除魅色彩濃厚的「畢馬龍效應」
說明此一效應的 往往是一連串的心理學實驗
而應用的場域 變成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
以及管理者對於部屬工作表現的期待......

然而 這所謂的期待
是帶著畢馬龍般的愛嗎
所期待的 是琥珀般的眼淚嗎

或許 這些應用畢馬龍效應的現代人
會嘲笑著每天擁抱著少女雕像的畢馬龍
甚至對他親吻雕像的行為 抱以厭惡的眼光

抑或許 在現代版的畢馬龍故事中
連這精心雕刻 栩栩如生的雕像 也將如同現代人一般
殘忍地厭惡著造她的人 每天虔誠的擁抱與親吻

然而不同的是 在除魅的年代
沒有所謂的愛美女神 沒有法術
雕像只能仁慈地沉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