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創作者的生涯中,最大的危機之一就是失去「創作的感動」。
這裡所謂的「感動」,我想先把它放在一個最基本的層次,就是一個主體自發性地去做某件事的動力,也就是對某件事的存在產生「感覺」而採取「行動」。以創作為例,無論一位創作者對於創作這件事的「最初感動」是什麼,只要創作者對創作本身產生某種感覺,進而自發性地想要追求創作的能力、進而產生創作的結果,都可說是一種感動的過程。
這裡提到「最初感動」並沒有暗示「感動」此一概念必須是一種終生奉行不渝的教條。當一位創作者在到達一定的成熟度之後,回顧所謂的「最初感動」或是在此經驗下產生的初期創作,或許往往會感受到當時的青澀(無論是感動的理由或是創作物的本身)。感動的意義是會變遷或成長的,但若是環境許可,這樣的變遷往往是由於對創作本質及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尋更為深刻所產生的,隨著此種意義與本質的追尋,「創作的感動」通常只會隨之愈發深刻,也就是說,自發性的創作「行動」,理想上應隨著對創作「感覺」的深化而更加熱烈。
似乎過去許多偉大的作曲家們都印證了此種創作行為的趨勢,一輩子留下數量極為可觀的創作物,成為後世享用不盡的豐富資產。
然而萬一創作者走的方向剛好相反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創作的行為不但沒有愈發熱烈,反而逐漸萎縮;更重要的是,創作行為的「自發性」可能被某些外在的理由取代,成為一種不得不為之的結果......若是此外在理由消失了或是未曾出現,創作的行為便可能從此消失。
此種現象在我所處的文化中似乎屢見不鮮。當然我更害怕它有一天就發生在我自己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