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描寫,開始點到這篇文章的標題 "The mechanics of sensation",當感官變得清晰,心靈所接收到的訊息也開始變得豐富,甚至常常會有 "additional ideas",對於外在事物形象的感知也開始覺得「正確」,甚至分辨能力也開始敏銳起來,最後產生了審美的感受。
這似乎也和一種返魅的過程相似。要一個感官封閉起來的人產生審美的感受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可能連事物正確的形象都無法確切知曉,更不用說是藝術品了。然而若是人能透過感官(它原本也就是大自然奇蹟的一部份),去領會大自然及藝術的奇妙,那麼就可能為返魅提供一個必須的基礎。
但這段文字的後半談到鳥的叫聲時,開始涉及審美的問題(認為麻雀的叫聲不似知更那樣令人陶醉),我覺得對於一種真實的返魅而言似乎跳得太快,以致於失去了具備溝通與感染力的基礎;或是說,它只能算是一個開端。然而我總認為,真實的返魅包括了領悟力的細密度躍升,而不只是感官能力,因此返魅的初期,呈現的往往是對全新生命歷程一種滿懷感謝的心情(包括麻雀),有時甚至會夾帶著自悔少作的感傷;而審美也就是在這種基礎之下,才能顯得動人與充滿感染力。否則審美只會流於理性的批判,就算立論十分嚴謹,也不能產生返魅所自然生出的感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